易建联,对于篮球爱好者来说,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。他早期在CBA打球,之后远赴NBA发展,如今再度回到国内联赛。我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他在NBA职业生涯赚取的财富,大约折合人民币一亿元,然而回到CBA之后,这些年获得的报酬反而更高,累计下来总额差不多有三亿元。这些数字虽然令人咋舌,但深入分析,其实合情合理。

他2002年首次加盟CBA时年纪尚轻,仅用两年时间便入选国家队,并最终荣获CBA历史上最年轻球员的殊荣。2007年球迷网,他成功被NBA球探发掘,与杜兰特、霍福德同属一届新秀,然而在NBA的五年间,其总收入累计仅为1409万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一亿元。虽然数额可观,但与CBA时期相比,仍存在明显差距。

收入差异的原因在于合约形式不同,球员与广东队曾达成一份为期四年的六千万协议,续约之后每年的报酬能达到一千五至两千万。此外,CBA赛事的胜利会带来丰厚的奖励,例如2019年和2020年广东队连续夺冠,他仅此就能获得数百万元。同时他还担任安踏、李宁等品牌的代言,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使得他的总收入超过NBA。

这件事引发了不少讨论。一些人认为CBA在薪酬发放上过于宽松,与NBA的工资帽制度形成鲜明对比。例如广东队为了将他留在队中,或许提供了格外优厚的合约,而其他年轻球员则无法享受同等待遇。然而另一方面,他在国内球队效力长达十六个赛季,赢得了七次总冠军,并且几乎独揽所有MVP奖项,这样的卓越表现确实配得上相应的报酬。
2025年CBA联赛计划进行变革,将实施最高薪水限制以及与表现挂钩的浮动薪资制度,这样一来,天价合同或许将成为历史。然而目前来看,诸如易建联这样的顶级球员,俱乐部依然愿意投入更多资金,毕竟他所能吸引的注意力和对冠军的助益,对球队而言是极具价值的投资。

颇为奇特的是,他在NBA虽然收入不高,但当时中国球员加盟NBA是件轰动的事情。姚明之后他最为知名,然而后续发展却不如杜兰特等人顺利。或许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够突出,又或者语言文化难以融入,总之未能立足NBA。不过回国之后反而发展得更为出色,这件事确实令人唏嘘。
如今许多年轻球员像周琦那样,也选择了这条道路,不过他们获得的报酬远不如他丰厚。周琦虽然曾在NBA打球,但未能立足,重返国内联赛后CBA的合同待遇也平平,或许需要他自己更加奋发图强。易建联的经历表明,选择合适的比赛平台至关重要,国内联赛目前经济收益丰厚且发展机遇众多,然而其中的竞争同样激烈。

他不仅通过篮球获取收益,还通过投资经营健身房以及持有运动品牌股份来增加财富,这些也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。这种结合竞技与投资的策略,使得他的财务状况更加稳固。目前许多运动员尚未意识到,单纯依靠比赛收入是不够的,需要寻求其他途径来扩大收入来源。

总而言之,易建联近些年从CBA获得的报酬丰厚,并非偶然得来,而是凭借自身努力换来的。他征战篮球场长达十六载,荣获诸多荣誉,因此俱乐部和相关企业自然乐意提供支持。但未来CBA的规则或许会调整,年轻球员若想效仿他的发展轨迹,就必须更加精明地规划自身道路。
他年纪已经过了三十,依然能发挥出色水平,全凭自身过硬实力。观察他在赛场上的奔跑跳跃、远投技巧,便明白何为“宝刀不老”。这份收入完全名正言顺,因为他的能力毋庸置疑,任何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