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坛观察
中超烧钱潮一浪高过一浪
近期,国内足球转会活动异常活跃。据称,几位备受关注的球员转会费都高得惊人:舜天队的后卫任航的身价达到了八千万,富力队的中心后卫于洋的报价也高达九千万……照此情形发展,中超本土球员的转会费突破一亿元大关,似乎已是大势所趋。
借用一句名言,现在是极好的时期,也是极糟糕的时期。挥霍无度的中国足球,表面风光无限,内里却失去了理智和章法,这究竟是幸运还是灾殃?
身价飙升即将破亿
上港等俱乐部均有意征召恒大前国脚荣昊,但据恒大透露,报价需达6000万元人民币方可考虑,2015赛季转会标王孙可当时花费6600万元,刷新中超转会纪录,仅过数月,6000万元便沦为基准门槛。
可以关注一下近期的几桩转会交易:广州富力为陈志钊付出了两千五百万的代价,河北华夏幸福则用了四千万元将姜宁招致麾下,江苏苏宁也以四千五百万的价格成功引进了绿城门将顾超。尤其令人惊讶的是,中甲联赛的天津权健队刚刚以两千万元的价格签约了1993年出生的年轻球员郑达伦,这位球员在上港队效力期间,甚至连参加18人名单的机会都很少获得。这笔严重虚高的交易,成为国内球员价不符实的代表。
还有更令人咋舌的——财力雄厚的江苏苏宁为任航开出了8000万元的高价,另一位国家队成员吴曦同样在转会市场上备受追捧,有传言称若要引进他,交易费用或许将近亿级。而广州富力的边缘球员于洋据悉也能卖出9000万元,他去年底从国安转投过来时,身价仅约1000万元。一年的时间,于洋的价值竟然增长了九倍。
热钱涌入理性缺失

国家层面的政策发布,导致大量资金流向中国足球,使得本就失衡的中国足球市场变得更加狂热。本土球员的实际价值仅几十万欧元球迷网,但最终交易价格却高达上千万欧元,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异,表明中国足球市场已经完全丧失了最后的理智。
早些年,比如两三年之前,一亿元的资金在中超联赛里算是相当可观的投入了。到了2015赛季,恒大、鲁能、上港、富力、申花和国安这六支球队被称作“5亿俱乐部”,每年的花费都超过了五亿元。随着年底河北华夏幸福成功升入中超,再加上财力雄厚的苏宁收购了江苏队,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俱乐部数量进一步增加,“经济实力雄厚”的俱乐部也变得越来越多了。在那些人不惜代价争抢的情况下,本土运动员的价值会持续攀升,最终变得极不正常。
任航的8000万元人民币的身价,折合约1122万欧元,这个数额几乎可以聘请像高拉特(1500万欧元)、保利尼奥(1400万欧元)这样的顶级外援球员,但是,如果用来购买一名国内中后卫,这样做真的划算吗?
虚火过旺急需规范
中国足球曾经遭遇过非常低迷的时期,但现在中超联赛的精彩程度和观众关注度都有了显著增强。然而,事物发展到极端往往会走向反面,当国内球员的转会费被推高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,并且“军备竞赛”演变成彻底的混乱状态时,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。
指望有钱人团体主动控制这种不合理的抢夺,恐怕很难实现。虽然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前几天说过,现在运动员的价钱远远不符合市场行情,他们不会参与这种争抢,不过可以确定的是:如果上港不行动,2016赛季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局。
此刻足协应当介入其中,作为监管机构,为我国足球的未来发展,绝不能坐视不管,否则便构成渎职。回想以前,尚存一个名目的“限薪规定”,而今则彻底陷入混乱局面。
另一种途径是着力培养年轻球员。本土球员身价过高的症结,是国内顶尖选手数量匮乏,各方都集中争夺少数国家队成员,倘若参与足球的人增多,能力差距缩小,其身价便会随之回落。
如今中国足球看似兴盛,然而令人忧虑的是:倘若有一天资金投入的高潮消退、虚幻的泡沫破裂,最终还能留存什么?本报记者关尹